木刻上的抗战史诗:怒吼吧,中国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于上海溘然长逝。这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终究没能亲眼看到他播撒的艺术火种如何在抗战烽火中燃成燎原之势。翌年,《七月》周刊第1期刊载了一幅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国》,那粗粝的线条里,已然跳动着抗战的脉搏。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于上海溘然长逝。这位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倡导者,终究没能亲眼看到他播撒的艺术火种如何在抗战烽火中燃成燎原之势。翌年,《七月》周刊第1期刊载了一幅木刻作品——《怒吼吧,中国》,那粗粝的线条里,已然跳动着抗战的脉搏。
在那遥远的15世纪,欧洲正处于一场文化与思想的巨大变革之中。一个天赋异禀的青年,用他那神奇的画笔,穿越了时间的迷雾,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就是德国的文艺复兴大师,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画坛奇才的奇幻世界,感受他那不朽的艺术魂魄。
从昌都市江达县城出发,笔者沿着多曲河向东行驶,踏上了探索康巴古老手工艺的旅程。清晨,阳光透过车窗,温暖而明媚。随着海拔的升高,道路变得崎岖,但空气格外清新。经过卡贡乡后,道路变得更加狭窄,两旁的森林愈发茂密,新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最终抵达了波罗乡古色村,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到延安去”成为许多想要参加抗战、追求真理的青年人的坚定选择。胡一川,这个日后成为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的青年人,先以厦门《星光日报》木刻记者的名义到达上海,后搭难民车到了西安,为通过岗哨,他剃光了头,穿一件蓝布大褂,化装成商人来到延安。1
留言印记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无声的呐喊与有声的回响本周六,《木刻记忆》展览将落下帷幕这场展览宛如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艺术家们的热血与担当我们精选了部分真挚的观众留言与您共同回顾这
为发挥专家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县向先进典型看齐、向身边榜样学习,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磁力磁县微信平台特推出“人才故事”专题报道。
我是“小狐女的狐言狐语”,一个喜欢阅读、码字、手工、美食,希望快乐充实度过每一天的人。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评论转发,一起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两年前,我在旧书网上淘得一本《俄罗斯国立东方博物馆馆藏中国新版画》。翻开这本厚厚的外文图录,我大为震撼——很多作品是博物馆于抗战时期收藏的木刻,不少是国内闻所未闻的孤品。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研究人员对作品进行了详细著录。由此,我从一幅幅具体的作品,看到了历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