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画笔:丢勒的奇幻世界与不朽之魂
在那遥远的15世纪,欧洲正处于一场文化与思想的巨大变革之中。一个天赋异禀的青年,用他那神奇的画笔,穿越了时间的迷雾,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就是德国的文艺复兴大师,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画坛奇才的奇幻世界,感受他那不朽的艺术魂魄。
在那遥远的15世纪,欧洲正处于一场文化与思想的巨大变革之中。一个天赋异禀的青年,用他那神奇的画笔,穿越了时间的迷雾,留下了永恒的印记——他就是德国的文艺复兴大师,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画坛奇才的奇幻世界,感受他那不朽的艺术魂魄。
从昌都市江达县城出发,笔者沿着多曲河向东行驶,踏上了探索康巴古老手工艺的旅程。清晨,阳光透过车窗,温暖而明媚。随着海拔的升高,道路变得崎岖,但空气格外清新。经过卡贡乡后,道路变得更加狭窄,两旁的森林愈发茂密,新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最终抵达了波罗乡古色村,
当梯田云雾漫过田埂,当火塘炊烟缠上木楼,云南的乡土间,藏着一群身怀“绝活”的人:或指尖捻着千年银线的白族银匠,或喉间滚唱古老调子的哈尼歌师,或把山间草木绣成星河的绣娘,或将理论宣讲唱进民心的工作者。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到延安去”成为许多想要参加抗战、追求真理的青年人的坚定选择。胡一川,这个日后成为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的青年人,先以厦门《星光日报》木刻记者的名义到达上海,后搭难民车到了西安,为通过岗哨,他剃光了头,穿一件蓝布大褂,化装成商人来到延安。1
留言印记木刻记忆:1931-1945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无声的呐喊与有声的回响本周六,《木刻记忆》展览将落下帷幕这场展览宛如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我们有机会穿越时空感受那段烽火岁月中艺术家们的热血与担当我们精选了部分真挚的观众留言与您共同回顾这
为发挥专家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县向先进典型看齐、向身边榜样学习,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磁力磁县微信平台特推出“人才故事”专题报道。
我是“小狐女的狐言狐语”,一个喜欢阅读、码字、手工、美食,希望快乐充实度过每一天的人。欢迎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评论转发,一起探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两年前,我在旧书网上淘得一本《俄罗斯国立东方博物馆馆藏中国新版画》。翻开这本厚厚的外文图录,我大为震撼——很多作品是博物馆于抗战时期收藏的木刻,不少是国内闻所未闻的孤品。更令我感到惊喜的是,研究人员对作品进行了详细著录。由此,我从一幅幅具体的作品,看到了历史人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以笔为刀——广东抗战漫画木刻展”于近日在东莞莞城美术馆开展。
版画技艺始自中国,古称“绣梓”,其历史要比西方早五百多年。鲁迅曾在《〈北平笺谱〉序》中写道:“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实始于中国。”唐末经卷中的佛像、纸牌雕镌精巧;明代小说绣像文采绚烂,皆映照出中国版画曾经的辉煌。这种技艺在1320年左右随丝绸之路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特殊日子里,何香凝美术馆“木刻记忆——1931-1945 年中国艺术家的视觉实践与媒介传播”展正在展出。我们希望借由展览的四大核心单元,带您透过200件木刻作品与“抗战图像”
重新梳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化脉络,让人们感知中华文化如何在流动的世界秩序中持续生长与衍化,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近日迎来彰显海派文脉的重要大展——年度大展“上海现代”。
8月29日上午11时,“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在鲁博馆区引玉展厅开幕。本次展览精选馆藏132幅抗战时期木刻作品、13种版画图书刊物及3封画家信札,充分展示了14年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的苦难史与抗争史。
作为最早介入版画收藏的公立美术馆之一,广东美术馆在建馆之初就有意识、有计划地对新兴木刻进行了系统性的征集,收藏包括了黄新波、古元、李桦、赖少其、胡一川、彦涵、力群、王琦、江丰等一批基本涵盖了中国现代版画史的代表人物的经典作品,为建立和完善“20世纪中国美术陈列
这组四格漫画采用从右至左的叙事顺序,粗犷凌厉的刀锋线条勾勒出简洁而极具张力的画面。四幅作品依次刻画了日本侵略者从“妄图征服地球”的野心膨胀,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行肆虐,继而“遭遇抵抗仓皇惊恐”,最终“彻底溃败跪地求饶”的完整轨迹,以直观易懂的画面,深刻揭
在版画、木刻等词汇尚未普及之前,中国已有对应的古称叫“雕版”。这种用雕刀施于栆梨、刻木成版的图文复制法,在日用百科、年俗节庆、美术图谱乃至科举考试等领域应用了1000多年,成为上自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习以为常的视觉媒介。
上海西藏南路123号,一幢风格独特的凹字形大楼静静矗立,其顶部覆盖着的蓝色琉璃瓦很是醒目。这是中国建筑师最早设计的具有民族风格的高层建筑——八仙桥青年会大楼,曾被誉为“上海的大前门”。入口一侧墙上的“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铭牌诉说着它的不凡:这里曾是青年们思想的
“我们的国家处在虎视眈眈之下,我们的民族将要被宰割的时候,事实使我知道不再是骄傲的时候了。我应当使我宝贵的青春为民族求生存而牺牲,在时代与历史的经纬里,我要负起我的责任……在我一生中要使它成为一个最光荣的生辰。”
《新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走向胜利:致敬抗战木刻》《原来中国长这样》《认识中国:乡村的前途与中国现代化》《银发摆渡人》《陆游十讲》《江南器物志》《向上》《过秦岭》《在集市:昆明篆新农贸市场的博物日常》《二十四节气百科全书》《和孩子一起认识中国植物》(全三册)《
我们都太熟悉鲁迅了。从语文课上认识他,于历史书中了解他,在人生的某一时刻,还会猛地想起他振聋发聩的一句箴言,并在心里激起共鸣。